王志纲重磅演讲:再不出海,就该出局了

发布于:2024/3/25 18:29:22

文|王志纲,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

3月19日下午,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以"穿越无人区"为题,在深圳进行了精彩演讲。

从世界格局讲到了中国方向,着重强调了今年的主旋律"新质生产力",新基建、新能源、新智造、新消费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而对于深陷内卷而苦不堪言的中国企业,王志纲也给出了方向——出海,他谈到"外边遍地是机会,只待我们去发掘。"

此次演讲,观点精妙,让人酣畅淋漓。笔记君特意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收获和启发!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穿越无人区》。

什么是无人区?

第一,今天的中国,从来没有遇到世界和国内这么多的不确定性。

第二,所有的中国企业家,从原来的跟跑、照抄、模仿就能往前走,如今发现,我们到了并跑甚至是领跑的状态,就像在一个没有行标的河流上行驶,所以我称之为无人区。

所以,出现惶恐和茫然是非常正常的。

针对这个情况,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如何看待这个时代,看待中国,看待行业,乃至看待自己。

今天的世界,到底怎么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没有看世界的眼光,是没法做好事的。今天我希望从另一种认知维度来和大家分享关于世界的看法。

我们在疫情期间关了3年,基本上跟世界隔绝。很多消息都是通过看新闻、看报纸获得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外边的世界究竟怎么样,一定要实地走一走。

封控放开后,我用了80天时间走了十几个国家,欧洲、美洲、大洋洲、东亚还有东南亚。

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所看到的世界这三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1.欧洲

我去年10月份,用了20天时间去了欧洲,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瑞士。

这几天走下来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很陌生的欧洲,原来脑袋里的欧洲是很光鲜的,一想到巴黎,就想到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塞纳河。

去了后发现:

第一,垃圾围城,不少游客被偷钱、被打劫,甚至很多地方都是尿骚味。简直大失所望。

第二,网络之差,难以想象,时不时就断网。

第三,通货膨胀的吓人。我去了一家英国的兰州拉面,一份面15英镑,相当于150人民币。住一晚上酒店2000欧元,结算下来就是2万人民币。

第四,同城的快递,居然要15天才能送达。

除此之外,让我感觉很震撼的是,在国际服装节博览会上,大出风采的居然是中国企业,一个波司登把戴高乐机场和伦敦希思罗机场几乎全包下来。还有安踏,收购了法国的老牌服装企业之后,还踌躇满志继续开疆拓土。

更让我震撼的是,在以往都是德系汽车唱主角的慕尼黑汽车展上,比亚迪居然引发大批德国人蜂拥围观,我同行一位感性的朋友,甚至泪流满面。

当时,我想到一个朋友,郑广文先生,他从汽车行业起家,转型做精密制造,做得非常成功。

他给我分享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原有的汽车行业,可以说是西方工业文明的皇冠,在上百年的发展史中,几乎没有中国的影子。

首先是德系汽车,德国人的严谨表现的淋漓尽致,而意大利是灿烂的民族,从法拉利、兰博基尼都用艺术细胞和设计来打造时尚的跑车,我们没法学习。还有日本的精工制造也是我们没法赶超的。

但没有想到,上帝关上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中国用弯道超车的方式,突然跑到前面去了。

 

这也让我想起十多年前的一段公案,当时最火的话题就是雾霾围城,尤其是我们在北京生活,每天都灰头土脸。不少公知因此说,中国人太能制造污染了,想要融入世界,一定要遵守欧洲提出的倡议——"加入双碳计划"。

 

当时大家都半信半疑,一方面觉得确实要环保,但另一方面也担心一个问题,我们刚刚吃饱,就要减排,能行吗?

没想到15年过去,中国已经成了碳排放、碳中和的先锋。而且在产业方面一下子跑到前头,从新能源汽车到光伏再到锂电池,一下子成了领跑者。反而是原来激进的欧洲开始往右转,推迟燃油车的禁令,和当初的嘴脸完全不一致。

这个变化,真是出乎意料,而这种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屡屡发生。20多年前,中国加入WTO时,所有人都感觉非常惶恐,担心自己没实力跟西方人同台竞技,最后的结果大家出乎意料,正式加入WTO后,中国实现了第一次国际化,产品销往了全世界。

而这次的碳排放、碳中和,中国一下子产生了一批战略性新兴行业,特别是三大件: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

看完欧洲后,我最深的感受是:你不出去,就不知道中国积蓄的巨大力量,很多东西已经在弯道超车了,甚至领跑了。

2.东南亚

我在越南时发现,当地的华人已经遍地生根发芽,而其中有很多就是来自中国珠三角。

很多人担心中国的工厂跑完后,工业化怎么办?

原来我也有这种担心,但经过这次东南亚之行,我就不担心了,因为我发现中国企业的外溢是选择性的,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品牌、渠道、专利)还牢牢控制在中国手里。

在越南行走,还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受很深,我们的导游是一位叫阿珍的越南姑娘。

有一天她讲了一个故事:

原来她们世代种田,后来她想当导游,父母亲就逼着她学英语,她坚决不听他们的,非要学中文,爹妈把她打出门,说学中文永远没有未来。

没想到,学中文不仅改变了她的命运,在城里买了房,结了婚,爹妈也从农村搬到城市,最后爹妈追着她把弟弟妹妹全带出来学中文。

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故事,我10年前去越南时,在越南人的心目中,把投资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欧美,第二类日韩,第三类才是中国。

今天我再去看,伴随产业的升维,中国人在越南的地位已经是非同一般了。

去完越南后,我又去了泰国。很多人说,泰国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有高楼大厦,也有城中村,杂乱无章但生机勃勃。但是有个泰国朋友的观点非常新颖,他说,泰国不是20年前的中国,而是20年后的中国。

 

因为整个中国的发展基石是高速城市化,高速工业化和高速房地产化,当城镇化率已经到达60%的时候,城市格局基本形成了。

 

今天中国房地产的沉寂,也说明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那经济还要继续增长,该怎么办?

其实办法很简单,只能靠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也就是内容的提升,生活品味的提升。

这次我去泰国待久了,我发现泰国虽然看起来定格,跟20年前的广州差不多,但其实在内容上不断升级,第一国际化,第二与时俱进,很多新兴行业在泰国发展的非常迅猛,下一步中国也即将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3.日韩

到了韩国后,谈不上什么新发现,但是进一步深化了我对韩国的认知。

我发现韩国虽然号称人均GDP是我们一倍以上,但是发现韩国人吃牛肉汤都是很奢侈的产品,所以我一直在怀疑这个统计如何得来的。

日本这三年基本也处于低迷,但日本的旅游非同一般,我去日本的时候,发现欧美很多人士都在日本旅游,日本靠文旅就获得了很长足的进步。

旅途中,我还遇到一个日本的学者。

我们聊到,今天中国出现的很多问题特别像1990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以后,戛然而止的状态:第一,房地产崩盘;第二,金融出现危险;第三,实业出现危机;第四,经济停滞不前。

所以,西方整个在唱衰中国,认为中国肯定不行了。

但这个日本学者对我启发非常大。

他说,"我今年40岁,我出生的时候日本还在高潮期,1990年开始感觉一年不如一年,陷入失落的30年。

后来大学毕业后,看到中国正在日新月异的崛起,我就把中国纳入我的研究对象,我到中国清华北大读研究生,做中国的研究者。我认为,中国不可能陷入停滞的30年。"

 

我问他为什么,他讲了三条理由:

 

第一条,日本是一个岛国,1亿多人口,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14亿人口,而且很多是中产阶级了,中国靠内需拉动外需,内循环拉动外循环,就足以抵御全球几乎所有的打压和挑战。

第二条,中国有全球最完整、最强大的工业产业链,任何国家,不跟中国合作都没法完成最终产品。

第三条,中国政府有强大的调控能力,而中国人民又很愿意在危急关头让渡部分个人权力来服从大局,这种调控能力足以支撑中国穿越周期。

这是日本人跟我说的,听完以后,我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的新质生产力,使我更相信这个回答是有道理的。

4.中美关系

几年前,我在很多场合讲过,中国和美国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背后是几乎无法调和的两大陷阱:

一个是"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通过伯罗奔尼撒战争,总结出一个观点,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纵观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一共15次老大易位,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次。因此,修昔底德陷阱几乎被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

美国作为多年来的老大,收拾掉的"老二"数不胜数,从一战前后的英国、二战时德国到战后的欧盟、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再到解体的苏联,都曾遭受过美国的战略遏制。

在挑战美国的"老二"里,中国是最特殊的一个。前苏联虽然与美国政治制度不同,但文化层面都属于广义的基督教文明。

日本虽然文化上有特殊性,但在经济上、制度上全面学习西方,唯独中国是一个和美国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经济体、制度体。

 

中国的快速崛起,充分说明了"历史尚未终结",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面对一个截然不同的追赶者,美国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难以接受的。

 

今天的美国,其实是被所谓的政治正确和强大民意所绑架。美国人战后当了几十年的老大,实力决定了它的傲慢。想要改变美国这种整体性的民意,短期几乎不可能。

第二个不可避免的陷阱,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历史上很多国家,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东南亚的菲律宾等,都没有迈过从中等收入到发达国家的这道坎。

今天的中国也面临这个危险。14亿人口中,还有大量亟待发展和致富的民众。想要冲出"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在高科技上突破,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科技将是重中之重,一个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国际权力格局中的位置。

原来中国可以模仿、跟跑,生产一些低端产品。现在要想继续前进,必须在科技上得领跑、突破,经历升级改造的进程,从人力密集的低端制造走向技术密集的高端制造,否则是没有未来的。

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核心也是高科技的遏制。中国不搞高科技,就必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要想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肯定要搞高科技,所以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中国,短时间内都是一个没法调和的矛盾,这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晰。

所以,中国和美国下一步的竞争依旧是非常激烈的这是民主共和两党的共识,换谁上台都区别不大。这也就造成了今天这样的世界格局。

决定全球形势的三股力量

大国博弈、人工智能、服贸出海

1.大国博弈

十年前,中美关系还非常好的时候,我每年都会带着很多企业家去美国,到硅谷座谈时,有个美国人跟我讲了一个观点:美国提出一个口号叫中美国,中国和美国两个连到一起,世界就可以共享太平。

最后到特朗普上台后,他不接受这套,开始实行打压的方式,造成今天的格局。有一些人认为,近年中美关系的恶化,是由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太过于高调所致,这样的看法无疑是在侮辱美国人的智商和决心。

中国像是初长成的大象,想藏在小树背后,无疑是自欺欺人。在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情况下,中美摊牌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在可见的未来,中美两国一定是在长期的合作和竞争中不断碰撞发展的,这个过程将起码要持续十几年。在这样险峻的外部环境下,比"熬"仍在持续,日子难过是肯定的。

 

我一直在研究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通过研究历史,我发现很多世界上不关联的东西其实都是关联的。

 

500年前,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整个世界出现第一次全球化,大航海出现,基本上是西方用军事和殖民地的方式来改写世界,中国的农业社会基本被降维打击,没有还手之力。

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都认为西方是我们学习和崇拜的地方,离开西方走不下去。

这里有一个事情给我启发非常大,就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发现一本书,叫《展望21世纪》,是池田大作和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对话。

其中,有一次非常精彩的对话,池田大作问汤因比:未来,引领世界闻名的是哪个国家?汤因比毫不犹疑的说,在中国。

这是1971年的对话,当时中国正处于非常困难和贫穷。

所以,我也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后来池田大作不相信就问他,为什么,汤因比三句话,我到今天都忘不了。

他说,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和美国只是一个历史的暴发户,他们凭借工业化的头汤对全球进行降维打击,最后成了世界的霸主。

但是从文明的角度来讲,西方只是一个民族国家,历史只是500年左右,而中国有3000年的文明,他们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建立起非同一般的管理调控和措施以及文明,这种力量的对比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跟一棵花草相对比。

这是1971年左右的对话,没想到,几十年下来后,汤因比的观点变成了现实。这是大国博弈,也是文化的博弈。

2.人工智能

美国有一个特点:美国人负责解决0到1的问题,科技创新,一旦解决0到1的时候,就拿着科技成果飞到中国,中国凭借强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迅速从1到100,变成产品。

今天的人工智能,很多人都认为会成为中美新的鸿沟,包括我太太,但我不这么看。因为我认为人工智能依旧符合这条规律,从0到1是美国做出来,但从1到100的空间在中国,中国丰富的产业生态和消费场景,最终会是人工智能生根发芽的最肥沃土壤。

3.服贸出海

原来我们经常讲苹果手机,一部手机1万块钱,苹果可能要拿走8000块钱,中国生产一部手机赚几十块钱。

而今天中国人出海后,从抖音到拼多多再到希音,完全改变了世界格局。

前几天我专门到希音总部考察,发现他们老板是一个80后青年人,学的外贸专业,毕业后到南京专门做外贸生意。

在做外贸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巨大商机:中国这些年来,特别是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出现后,中国人经过了20多年的电子商务打造,形成了非同一般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方式。

于是,他就基于两点成功走出一条快时尚的道路:第一,中国发达的供应链、产业链,第二,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精准反向定制的能力。

我跟他谈的时候,他说,我们的核心是小单快返,基本上50件服装订单以后,就可以迅速发货,只要效果好,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就可以迅速将产能补上来,而且价格只是欧洲的一半,甚至1/3。所以希音自然能横扫全球。

不确定的世界,确定的中国

在当前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稳定且坚定的力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确定性。

面对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国应如何保持自身稳定与发展?接下来,我将分享对中国现状的几点看法。

1.今天的中国,冰火两重天

在当下中国,当你与身边的朋友们相处时,会发现其中弥漫着普遍的忧虑情绪,人们面临失业困境,或者充满悲观叹息。

然而当你转向另一群体,便会揭示出截然不同的生活画卷。

首先,你可能会遇到 "边控"现象,即因债务纠纷等原因导致的出境限制。

或许有朋友因牵涉配合调查某位官员的事务而无法离境,甚至有人已抵达机场却被迫折返,进而被列入黑名单。

更严重的情况是"留置"。我有一位十年前合作过的客户,前年突然遭受留置,历经九个月留置及数亿罚款后终得归来。然而,昨天我发现他竟第三次被留置,地点换到了另一个老区。

当周遭充斥着这样的朋友时,不禁会对民营经济的前景产生疑问,是否整个社会都充满了绝望和萎靡的气息?这是我首先想要指出的现象。

另一方面,当你接触新一代年轻人时,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我有一位30多岁的亲戚,从海外留学归来后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坐拥数千万粉丝。不久前,她结婚时邀请我参加,婚礼地点在杭州。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孕育了无数的新经济力量,成千上万的带货达人都选择在此定居。

她的经纪人透露当前形势大好,仿佛空气中都漂浮着美元,立志要在30至35岁间赚取数十亿,为下半生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董宇辉的经历,也是一个生动案例。他作为教书匠辛勤耕耘8年,加入东方甄选后一举成为顶级流量人物,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热议。

俞敏洪甚至特别推出与辉同行活动以此留住董宇辉,单枪匹马提振了作家群体,甚至华为这样的业界巨头也找他带货。一晚上带货,销售额高达1亿元,这对于华为来说,也是很好的数据了。

如今中国正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状态,一方面传统产业人士显得垂头丧气、灰头土脸,另一方面新经济赛道上的弄潮儿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揭示了一个根本问题:中国经济正从上半场过渡到下半场,那些仅适应上半场规则或仍然依赖旧模式的人往往会陷入上述种种困境。而那些成功转型,搭上新经济列车的人则满载机遇,生机盎然。

简而言之,冰火两重天的本质反映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2.合成谬误下,信心比黄金贵

今天许多企业家询问我,当前民营企业家是否正面临艰难时刻,是否存在某种顶层政策设计导致如此?基于我对整个中国的深刻洞察,情况并非如此,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从宏观历史视角而言,任何国家的治理与发展都遵循张弛有度、进退有序的节奏,即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其次,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通常围绕两个核心要素展开,即公平与效率。这两者在制度设计中往往难以兼顾,时常需要在不同阶段或领域做出取舍。

当前观察到的民营企业家面临的挑战更多是合成谬误的体现。举两个小故事。

去年10月,我受杭州邀请在未来科学大会上发表演讲。演讲结束后用餐,席间的朋友告诉我,我演讲过后,网易股票下跌超过25%。当然这是玩笑之词,其实是因为当天中午政府发布了一份关于整顿游戏产业的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发布后,网易和腾讯的股价暴跌。

在股价暴跌之际,中央政府紧急干预。据个别人士称,高层对此表示愤怒,批评新闻出版署不应随意干涉。最终政府很罕见的收回了之前的征求意见。

 

在这起事件发生之际,很多行业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前年俞敏洪邀请我进行对话。

 

当时俞敏洪情绪低落,告诉我中央政府突然出台了一项整顿教培行业的政策,使得市值从数千亿几乎蒸发。不得不转行卖菜,但俞敏洪的人设的确好,包括他用5亿元购买的教具和桌椅原本打算大干一场,却没想到遭遇了打击。

他选择将这些教具捐赠给老少边穷地区,最终转行做电商带货,成功杀出一条血路。

如今,东方甄选在直播带货路上风生水起,但教培行业好像已经经历了春夏秋冬的轮回,似乎又有复苏的迹象。

可以说,很多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的是由于昨天的合成谬误导致的误解和过度调控。我们误以为这些调控是对民营经济的打压,实际上领导的原意并非如此。

中央精神是什么?通过两会可以了解到邓小平40年前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今天中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就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这两句话可谓掷地有声,

如果过分强调公平,会导致合成谬误,使民营经济感受到寒意,那么我现在很清晰的预见到,钟摆已经开始向效率倾斜。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大蛋糕,发展新质生产力,过去混乱和不明确的政策也将得到调整。

因此,我得出结论,民营经济在未来5年或者10年将迎来最好的政策窗口期。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在前方。现在是最好的时机,这是我基本的判断。

最后,我想强调,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经济周期波动,而是时代的重新洗牌。

过去习惯的商业模式,包括那些因行业潜规则而遭受留置的企业家,都在经历这场变革的冲击。当国家决心清算和治理生态系统时,几乎每个企业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其中,因此昨天的行为必然需要今天付出代价。

一旦我们吸取了教训,翻过昨天的一页,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按照公平正义的方式经营,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开始,可以放开手脚,大步向前。

谈未来:新质生产力

1.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在讨论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现状之后,我们聚焦未来,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对未来的影响。

中央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念引发了广泛讨论,我将其归纳为4个方向:新基建、新能源、新智造和新消费,它们将驱动中国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材料、航空经济、大数据、智能化等领域无疑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并不局限于全新和高科技行业,传统行业通过升级转型同样可以焕发新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部分。

2.四新改变中国

① 新基建

今天,许多企业家询问我,在旧经济格局重组和新经济崛起的背景下,如何找准切入点,避免分散资源?正如俗语所说,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对于企业而言,涉足新行业时,首要任务是集中全力解决从0到1的突破,即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模具。

以我的一位客户老夏作为典型案例。他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原先从事水处理行业,在环保水处理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但由于资金回收困难,导致业务拓展受阻,好些年过得都很艰难。

最近,我又见了一次他,他已成功转型,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经济手段嵌入重化工业和城市治理领域,成功解决河北邯郸市钢铁厂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

通过提供从方案设计、平台搭建到运营跟踪的全套服务,结合华为等公司的大数据工程师技术,成功打造了一套高效运作的新基建模式。

一旦成型,便立即吸引了河北省和河南省众多市政府的关注与合作,订单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不仅赢得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市场的高度认可,业务量激增,并且实现健康的财务收支,营业收入迅速突破1亿元。

这生动展示了中国当前新基建的巨大市场潜力,价值可达数10万亿乃至上百万亿。对于从旧经济转型而来的企业家们,能否在这波浪潮中分得一杯羹,确实值得深入思考。

去年我前往西藏考察了一处重要的铜矿项目。尽管中国矿产资源丰富,但是许多矿区因地处4000-5000米的高海拔地区而难以开发。

然而在引入大数据赋能和智慧平台建设后,成功实现了近乎无人化的开采作业。最终该项目为当地贡献了约15亿元的税收,并计划进一步在西藏推广新基建的应用。

新基建的效果可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② 新能源

2022年,我受邀担任隆基绿能的董事。我一向对担任上市公司董事之类的职务不感冒,但这次却破了一次例。

一来是隆基的两位创始人均是我在兰州大学的学弟,也算是为母校增光添彩;二来是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研究中国新能源行业和头部企业的机会,借此契机,我得以了解光伏产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真正见识到了新能源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

与隆基绿能几位创始人深入交流后,探索其成功的规律,最后我得出结论,隆基绿能的成功,在于另辟蹊径,坚守单晶硅的技术路线,压准赛道后,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隆基绿能终于形成了强大的综合成本优势。

据创始人李振国介绍,太阳能光伏行业的生死线是每度电的综合发电成本。隆基绿能现在的发电成本仅为每度1角几分,国内光伏发电平均成本为0.29-0.30元,但总体依旧优于煤电,成本决定了光伏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回顾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由于行业属性导致其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前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早些年市场上涌现了很多先行者,但都倒在了黎明前。

 

没想到就在最近这两年,量变的积累终于实现了质变的突破,风电、太阳能等产业可以不再依靠政府补贴实现盈利。行业的奇点时刻就此到来。

对于先烈,我们心存敬意,但新能源行业崛起的关键,还是在于国家在战略层面的重视,着眼长远,久久为功。短期看虽然算不过账,甚至还有很多骗补的恶性事件,但长期来看,却为产业的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分布式发电为例,我国仅利用现有的建筑安装光伏发电其市场潜力就大约有3万亿千瓦以上,再加上西部广阔的戈壁光伏发电市场潜力约为数十亿千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除了光伏产业外,中国还主导了许多绿色产品所需的关键矿物的生产,包括稀土、钴、锂、铜和镍。

例如,中国完成了全球约60%的锂加工,与西方相比,具有20-25%的成本优势。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还带动了电气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高压传输、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多个行业。

目前中国的特高压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准;宁德时代在电池市场也占据全球第一的宝座……正是这一系列的成就,中国才有勇气向世界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这也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强底牌之一。

③ 新智造

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将重塑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产业体系,从智能化装备到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数据驱动制造将成为制造业新模式。

预计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有望在2027年达到60%左右,预测规模为15.7万亿美元。对于制造业来说,能否赶上这一波智能化浪潮,很可能是决定未来生死的关键。

现在很多人认为机器手臂、无人工厂、黑灯工厂就是智能制造的"代表",实际上这是非常片面的认知。

智能制造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过程管理、生产交付、运行维护等等各方面提高智能化水平,只有提升了决策层、管理层、研发层的智能化水平,才算是货真价实的智能制造。

我前些天去东莞考察一家床垫企业——慕思,非常受启发。作为最传统的家居行业,慕思从2015年起就重金投入智能化改造,不仅仅是把新的数字化技术照搬引入,更是从内到外,从组织架构、管理,人才结构,甚至是企业观念、文化等一系列的转变。

对于像慕思这样的传统制造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并非易事。经过8年持续地投入和奋斗,慕思是生产、服务、产品、门店,物流等环节形成数字化闭环。

我去工厂参观时发现,从产线下料到产品最后的包装,慕思整个工艺生产线上竟然只有两处有人工干预,自动化率非常之高。

与此同时,慕思还通过海量的数据反馈调整,不断迭代其核心技术、能力和产品,把床垫做到极致,甚至接近奢侈品,在欧美市场也很有竞争力。

无独有偶,我在山东考察一家钢铁企业——永锋集团。这家企业在近乎全行业亏损的大形势下,依然保持业内相当高的利润率,并且在吨钢成本和人均吨钢产量这两项重要指标上,都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永锋成功的秘诀,就是以精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

带队走访永锋,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科幻感十足的智控中心,简直就像好莱坞大片里的作战指挥室。400多块各类电子屏上数据跳动更新,37个操作岛连接着现场三万多台设备,向5公里外的生产基地传达指令。

每一炉钢水冶炼前,模型已经自动计算出物料加入量;冶炼过程中,备料、加料、操枪均由系统自动化完成;当冶炼完成,生产成本已经自动核算,从视频、运行参数中看到的比从前在现场了解的还要精准。站在智控室,你能真切感受到这颗超级智能大脑的时刻律动。

和永锋集团的高管交流,他们强调的一个概念,我非常感兴趣。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数据,但绝大多数都被浪费掉了,每一个生产单元仿佛一个孤立的数据孤岛,工序、厂部之间协同困难,而数据从产线向上的流动需要经过层层传递,数据的精确性、实时性就在纵向传递和横向壁垒当中遭遇极大的损耗。

很多环节只能是"老师傅带小徒弟",凭着经验和感觉操作,无形中增添大量成本。

永锋智控平台的建设,核心就是要解决数据有效利用的问题,让数据得以极大透明和实时联通,全厂、全流程数据在统一平台上流动、汇聚,直接为智能应用与各级人员管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根据高管介绍,永锋智控中心每天所产生的数据大约有15亿条,在数据的有效应用方面大概能做到30%。

这个数字听上去不是很高,但其实对上游的工业企业来说,平均数不过5%,永锋30%的数据利用水平,已经是行业平均的近六倍。而如果进一步畅想,数据利用水平如果能到80%,还有超过一倍的提升空间,智能制造提升的空间仍然相当大。

④ 新消费

在新消费领域,新兴消费趋势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具有显著意义。

我们普遍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其在国家经济中的支柱作用,这一观点在政府官员和商界领袖中尤为突出。我们必须将视线转向更具增长潜力的领域,即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

遗憾的是,许多政府官员未充分认识到这两大领域的潜力,过度聚焦于传统制造业招商引资,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在中国发展空间巨大。近几十年来,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位居全球前列。

以快递物流为例,我们享受的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相比之下,国外的一些城市,例如巴黎,同城快递的送达时间可能长达15天。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的卓越表现,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接下来我将通过3个故事分享如何看待新消费。

故事一:钓鱼台国宾白酒

前年在丁会长的邀请下,我深度参与了贵州白酒产业的研究,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我认识到贵州的白酒品质在全国范围内堪称卓越。

然而,地方政府和酒业从业者过于执着于扩大产能,忽视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我们提出应从单一产品销售转向生活方式销售,实现酒旅融合,将贵州打造成诗酒田园般的东方瑞士。

酒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还能提升贵州旅游业的整体层次。

目前贵州省政府采纳了这个方案,并在丁总的积极推动下逐步落地。许多地方计划建设酒庄文化,以吸引游客,实现产品输出与人文体验的双重互动。

故事二:一枝独秀阿那亚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整体低迷之际,阿那亚异军突起,实现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早年间,我曾预言中国房地产市场将迎来变革,企业必须从单纯的卖房转向售卖生活方式和服务。

当时大多数房企并未重视,但有一位北京房地产公司的CEO在接手北戴河防风林资源后,凭借创新思维,打造了一个集海滨图书馆、孤独教堂等文化设施于一体的社区阿那亚。

这一系列举措触动了新时代消费者的心弦,吸引了大量人流。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繁荣。

阿那亚的成功案例表明,在新消费时代,卖生活远比卖产品更为重要,一个边缘化的项目也能逆袭为主流,成为生活品质的象征。

故事三:贵州村超

去年,农村电商村超模式在中国各地兴起,尤其在贵州表现尤为突出。

村超模式依托巨大的线上流量,成功吸引了英超、意甲等欧洲足球豪门的关注,实现跨界合作,改变了中国足球过去在国际舞台上的尴尬地位。

村超在教育、文化等方面深化布局,例如开展青少年培训,并沿着一带一路拓展影响力。

贵州省在招商过程中,原本难以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开始关注并主动寻求合作,甚至使荒僻土地变得炙手可热。

这一现象表明,在新消费趋势下,地理位置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即便是偏远地区,只要抓住新消费的风口,也能成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焦点。

总之,中国正处于四新深刻变革时期,即新基建、新能源、新智造和新消费的快速发展。

随着这些领域的持续演进,未来中国消费市场将呈现出更多元和富有创意的新业态。勇于创新、洞察消费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有机会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引领潮流的主角。

大出海

最后一个,跟大家谈谈大出海。

前不久两会的时候,我看到TCL创始人李东生先生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当下的中国不出海就出局,这个话我同意一半,在我看来,今天已经进入中国式全球化的时代。

前两天有一个国外记者写了一篇文章非常有意思,他说将近200年前,英国舰队走过好望角,穿过太平洋、印度洋,到了中国的南方虎门,向东方帝国发起了战争,把大清帝国打的一败涂地,最后开启了全新的西方统治世界的新时代。

 

近200年之后,同样是这条航路,从中国出发,最后绕过好望角,就到达了欧洲和英国,车上装的是比亚迪汽车。短短200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昨天是西方人降维打击中国,用西方的工业化打败了东方的农耕化。今天换成东方降维打击,我们用自己的高精尖产品,让西方人没有还手之力。

今天放眼全世界,一个新的感受是,已经开始出现由中国人主导全球化大出海。

但这个出海之路,伴随着美国打压TikTok、拼多多,而且今天的欧洲要开始以反倾销方式打中国汽车。能不能打下去是另外一回事,但这背后是一个时代根本的转换。

很多人在中国觉得内卷,但其实中国不仅是产品可以走出去,很多在国内残酷竞争中胜出的商业模式,同样在全球具备极强的竞争力。封闭环境才会觉得卷,一旦走出去,机会无限。这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大企业之外,对中小企业意味着大把的机会。

我分享一下我身边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我给他取一个外号叫地球卫士,他是一个宁德人。他这个人非常聪明,看到什么好就做什么,反应极快,代工做过,衣服鞋帽做过、文旅做过、地产做过。

前年我跟他聊天,他还兴致勃勃要做贵州最好的帐篷酒店,突然有一天他发信息给我,说王老师我发现一个巨大的机会,我已经把国内资产全部卖掉了,帐篷也顾不过来了,我要出海,说要到印度尼西亚去。

此后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给我发东西过来,说要在印尼打造一个蛇口,我说这怎么可能呢。没想到两年时间不到,他在印度尼西亚拿了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把当年中国开发的这个特区经验拿过去,各种资本迅速运转,俨然成了当地的华侨领袖。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到处看到的是内卷到处没有机会,我遇到身边很多都是绝望的人,昨天的玩法到今天找不到出路。

但是这批人走到海外以后,一看全是机会,所以一夜之间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侨领了,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企业在中国练就的这一身功夫,到了海外以后,放眼一看遍地是黄金,到处是商机。

我们中国的年轻人有条件真的多出去走一走,现在中国人走到东南亚走到海外,条件比我们当初老一代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再回顾一下,第一句话我们怎么看待今天的世界,第二句话我们怎么看待当下的中国,第三句话未来的新质生产力,我们怎么从上半场转到下半场,要跟它共舞。

这个新质生产力,也就是四新:新基建,新能源,新智造,新消费。下半场,我们如果赶上新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新兴行业,恭喜你,即使赶不上,我们传统旧经济里也可以升级改造。

即使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就走向海外,把在中国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和人脉,以及凭借中国发达的产业链,以及中国最成熟的服贸方式,在海外也有大把机会,所以机会给大家都是均等的。

我几十年来感受的问题,对一个成功者来说,挑战、困难、痛苦常常是巨大的财富,对失败者来说,挑战、困难绝对就是苦难的深渊。

第二句话,一个人往下走的时候,一定不要埋怨客观环境,多从自身找问题。

我这个人也算不才,但是有一点,我一辈子走下来我从来不会埋怨客观环境,冬天有冬天的玩法,夏天有夏天的打法,关键看你自己怎么能够提升自己,然后与时俱进,与时代共舞。这样就能保证不管你是做大做中还是做小,你都能够有效穿越周期。

结语

最后要结尾了,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人生哲理,这个人生哲理是我们贵州的老人家经常讲到的,充满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看着田里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吃着碗里的: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昨天可能是靠坑蒙拐骗能成,明天是不可能的,你的核心能力小则做一碗面,中则做一个物流供应链,大则做一个行业的领跑者,一定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到位。

除了把自己的功夫做好,还要盯着锅里的,也就是第二曲线,无论是任何行业,总会遇到转型升级的那道坎,要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修屋顶。

最后还有看着田里的。看着田里的,就是战略预见,要有对未来趋势的清晰判断,这样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无论丰年欠年,都不至于饿肚子。

很多东西我们看全球看中国看未来,好像觉得跟我没有关系,其实非常有关系,只要我们把这三者打通,吃着碗里,盯着锅里,看着田里,我们就可以穿越周期,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各种各样的挑战当中,找到必然,我们就可以真正做到基业长青。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暂无设定栏目